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
随着开学季的到来,

近期我国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数有所上升,

尤其是在广东、福建等南方地区

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比较明显,

关于支原体肺炎反季高发的报道

也引起了许多家长的担心。

据悉,从上周开始

上海儿科医院

出现发热的患儿一直在增加

根据复旦儿科医院数据显示,

近期儿童发热主要集中在

支原体、甲流等病原微生物感染。

周末就诊高峰期,

单日挂水人次可达900人。

福建卫生报记者

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了解到

近半年的接诊情况

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比例明显增高,

其中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中

至少有1/3-1/2合并有支原体感染。

就在近日,

在福州感染支原体肺炎的女孩小花

就因为延误治疗,

最后不得不住院10天治疗。

妈妈凭“经验”用药延误孩子病情

今年4岁的小花被妈妈带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时,已经持续发热、咳嗽8天。

据小花妈妈回忆,孩子发病初期,只是低烧,咳嗽也较为轻微,因此她以为就是普通感冒,并不太在意。

但第4天开始,小花的咳嗽变得频繁,体温也一直维持在37.5℃–38℃之间,于是小花妈妈凭“经验”给孩子用了止咳药和退烧药,可是小花的咳嗽反倒愈发严重,甚至伴有呕吐。

接诊的林海主任医师听完小花妈妈的描述并查体后,马上让孩子做了抽血检查,报告单上,小花的血象和炎症指标并不高,快速肺支IgM抗体阴性。

看到这一结果,林海并未放松警惕,相反他让小花继续查了支原体总抗体和肺部CT等检查,结果发现小花是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了支原体肺炎。

善于伪装,应尽早明确诊断、治疗

支原体感染善于“伪装”,其症状与大多数呼吸道疾病相似,包括咳嗽、发热等,一些孩子可能会引发支原体肺炎,甚至发展为重症肺炎,出现这些症状要引起警惕。

“和其他肺炎不太一样的是,此类患儿的血常规看起来可能无明显异常,经验不足的医生容易将其误诊为普通感冒。”林海说。

若要早期明确诊断,需通过呼吸道病原的靶向测序,判断是否是支原体感染,以及是否存在耐药菌。

当然,有经验的门诊医生也会结合孩子的病史体征、年龄、流行病学、辅助检查等信息进行评估,对疑似支原体肺炎的孩子,启动经验性治疗。

对于家长来说,如果发现孩子发烧可能没有很严重,但出现喘息或者呼吸急促,或者在吸气时胸骨上窝和锁骨的位置出现了凹陷,也就是出现呼吸困难并在吸气时锁骨有一个坑,以及吸气的时候出现了鼻塞,病情较严重,这就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今年病情特点:耐药多、进展快、病情重

林海表示,此类肺炎支原体感染群体多为学龄前后的孩子,且多有聚集性感染表现。

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,患儿中有一大部分存在耐药情况,这使得患儿感染后病情较难控制,且病程比较长,一般治疗需2~3周。

加上此病进展较快,病情较重,部分患儿会出现胸腔积液、心肌损害、肾脏损害、无菌性髋关节滑膜炎、血小板减少、脑炎等,严重的甚至出现重症肺炎、急性坏死性肺炎,有死亡风险,并影响到后期的肺功能。

支原体感染使用一般的抗生素治疗无效,目前儿童主要的针对性药物是阿奇霉素,但耐药率较往年有所增高,症状严重者可能需用到副作用较大的左氧氟沙星、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。

林海指出

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药物要有针对性,不可滥用抗生素,否则会助长耐药基因的产生。只有早做好明确的诊断才能尽早对症用药。

此外,药物的疗程要用足。一般体温正常3天以上,咳嗽基本缓解,胸片上病灶有吸收,肺部体征基本消失,没有呼吸困难的表现等,再考虑改为口服药回家继续巩固。

症状严重的患儿要使用阿奇霉素治疗3~4个疗程。如果自己随便减药、停药,反而容易出现耐药、病情反复等问题。

治疗过程要防止交叉感染

除了遵医嘱服药外,治疗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充分休息,保证每天的营养摄入,让孩子多喝水、多排尿、多出汗,才能更容易退热。

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咳嗽。适当吃点蜂蜜、增加空气湿度可以有助于缓解,同时注意开窗通风。

要提醒的是,患儿此时免疫力比较低下,家人要注意减少外部病菌对患儿的交叉感染,减少外人的探视,以免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
预防支原体感染肺炎,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自身免疫。支原体很容易在家庭内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,如果家中有人感染支原体肺炎,病人、家人要自觉戴上口罩,多通风,病人尽量隔离,或尽量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,单独使用餐具,减少互相交叉感染概率,尤其是二孩、三孩家庭。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手卫生,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。

微信改版了

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

大家记得设置星标

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~

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:林颖

编辑:杨小懒

审核:黄美辉、陈静

内容分享:
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Top